第一次见到孙小虎,是在月台边。
他刚送走上午的最后一趟车,隔着老远就挥手笑着迎过来。个子中等、皮肤黝黑,从头到脚穿一身黑,只有那件粉色马甲格外亮眼。
来之前,我们了解到在做项目经理之前,他跑过二十多年出租车、货车,常年风里来雨里去,对运输路上的事门清儿。一见面,就感受到了他身上那股踏实肯干的靠谱劲,也开始明白为什么他能成为这个项目的“主心骨”。
2024年11月底,他第一次来到项目——四周荒凉,寒冷的海风直灌进仓库。那会儿项目刚启动,一切都在组建、磨合阶段,但面对前期预估的大量订单,运力保障是一大重点难题。
他知道,客户最终选择谈球吧,是一份极大的信任。为了守住这份信任,他跟车跑遍所有门店,熟悉业务,探清流程。有的门店卸货点不好找、路况差、对运输的车型限制大,他就立即协调资源,将情况记录下来。哪些时段会临时加货,需要什么车型、多少车,他都记得清清楚楚。高峰期公司会派人派车支援,但平时临时调配车辆的成本很高。
“即便花再大的价钱,我亏本也要把客户的单送了。”孙小虎说,“客户的货必须准时到位,这是底线。”
他说这句话的时候,眼神、语气都笃定到让人毋庸置疑。
仓库地处偏远,订单对运力的需求时多时少,许多司机来了又走,很难留住。为了保障运力,他联系过上百人,一遍遍解释项目情况、跑市场、打电话,协调项目间的运单,帮助司机获得更稳定的收入,逐渐让队伍稳定下来。难得的休息时间,他也会找司机唠上几句:今天配送有没有遇到问题?需不需要帮忙协调?家里怎么样?
提到这里,他心里不好受,“很多司机不是为了挣钱才做这行,只是为了家里有口饭吃才咬牙坚持。所以我更要把项目做好,这样他们也能有份稳定的收入。”
这些大大小小、从工作到生活上的帮助与关心,让大家都信任他,愿意跟着他干。
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,都会影响客户体验,所以他几乎“全天候”待命。接单、装卸、与门店沟通,他都亲自上阵。每天提前核对好订单信息,做足准备,这样第二天就能顺利很多。在月台等车回来的3分钟,他也会掏出手机确认前一批货的配送情况。
三个月下来,他的体重掉了足足30斤,他带领团队也在项目中每月稳定进步,做到客户全国服务商数一数二。
旁人说:“他一点都不像项目经理,像个啥都能干的拼命三郎。”
孙小虎说:“只要能把事情办好,让客户满意,我做什么都可以。”
谈起这几个月的经历,孙小虎总是笑着,他觉得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,都保质保量送出每一单,保证了客户服务体验,这就够了。
他的信念和他这个人,就像他常说的那句话一样朴实——“只要用心、肯干,就能服务好客户,做好项目。”